深化改革“沉睡”资源焕发新活力
易壶网资讯:
深化改革“沉睡”资源焕发新活力
——“聚焦‘三农’的宜兴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三农”活则城市兴。宜兴是苏南地区的农业大市,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创新举措,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秋高气爽,面对即将迎来丹桂飘香的收获季,本报专题策划了“聚焦‘三农’的宜兴实践”系列报道,组织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撷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深入展现近年来我市创新推进“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并从今日起刊出。
9月15日上午,在西渚镇筱里村,种植大户任国强看着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高兴地说:“是土地确权让我吃了‘定心丸’,让我走上了致富路。”去年筱里村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时,任国强一眼就相中当地含硒的土壤,果断依法流转了800亩土地,发展富硒大米规模种植业,亩均产值近3000元。新一轮农村改革,进一步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促进了“三农”发展。
2014年3月,我市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通过厘清土地权属,让农村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新街街道水北村通过明确每块土地的权属、面积等问题,按照每亩500斤粮食的价格标准设定土地流转费,成功吸引潘伯年、蒋志年等农业大户发展高效农业,盘活土地1000余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00%,实现农民见收益、大户见效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土地统一流转给承包户后,沟渠修缮等农业生产服务费用大大减少,节约的资金全部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造福村民。去年以来,全市新增流转土地近2万亩,100余户种植大户成功扎根农村,实现创业梦。
创新机制,“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徐舍镇联星村是经济薄弱村。年逾6旬的该村村民曹集庆有田地4亩多,农忙时种田,闲时打零工,传统种植效益并不高,年收入仅3万元。为充分发掘良田的潜在价值,促进村民致富,该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们将家里的田地交给村里,流转给种植大户。而农民则实现“洗脚上田”成工人,不仅拿工资,还可以分享土地收益。现在,曹集庆被规模种植大户聘请为管理人员,负责种植管理工作,每月固定工资收入2000多元,加上年土地流转费3000余元和合作社分红,年收入近5万元。近年来,我市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各农业大村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目前,全市共有142个行政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总面积近5万亩,入社农户达2万多户,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和专业化经营。
改革无止境。村级资源资本化、资产股份量化,让一批村民摇身变成了股东。宜城街道沧浦村是城郊村,村级经济发达,村集体资产达1亿余元。通过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该村2424名村民成为“股东”,股民每股15000元,年底每股红利近1000元。村党总支书记焦林生坦言,股改后,村里有多少“家底”大家一清二楚,压力比以前大多了。作为“当家人”,首先要让“家底”保值增值,现在村民更关心的是“股票”有没有涨,分红有没有多。合作社将集体净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位村民,村民变身“股东”,村务管理告别干部“说了算”,看得见的管理、摸得着的实惠,激发了广大农户的参与热情,这一改革举措在我市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全市已组建76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有8万余名村民变身股民,分享村级经济发展的红利,个人股分红累计超过1亿元。
宜兴是苏南地区的农业大市。面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出现的新变化,近年来,我市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围绕农民最关心的土地权属、社会保障、利益分配等问题,着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房屋(宅基地)“三权”改革,进一步畅通了“三农”发展渠道,增强了发展动力。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78元,比上年增长10.4%,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跑赢”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逐步形成了农民权益有保障、村级经济稳步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有效释放的良好局面。
以上就是易壶网整理的关于”深化改革“沉睡”资源焕发新活力 “的相关介绍。
来源:易壶网-宜兴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www.yipot.com/article_cat-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