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事
易壶网资讯:
文明乡风沐泽农家
——宜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事
昨天一大早,新建镇新建村村民黄菊英就来到她负责的保洁区域,清理晚上大风刮下的树叶。“秋天到了,树叶掉得快。早点清理,就是为了让大家出门时能有一个整洁的环境。”黄菊英说。去年,新建镇尝试环卫市场化运作,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了一批保洁人员。各村给每个保洁员划定保洁区,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运行,如今,不仅村庄环境保持整洁,村民们也逐步养成了维护家园环境的文明乡风。
新建镇是我市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之一。近年来,我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结合宜兴特点,通过开展“文明乡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科学探索出一条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路径,成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村庄宣传语 培育文明乡风
在宜兴文明网上,32条优秀村庄宣传语被挂在了醒目位置。自今年5月“文明乡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优秀村庄宣传语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村都仔细盘点“家底”,集思广益,积极参与,通过宣传语充分展示村庄良好形象。
丁蜀镇西望村是全国著名的紫砂村。近年来,在村民致富的同时,村干部发现部分村民出现“拜金”倾向。村党总支书记范泽锋说,有些村民不安心做壶,成为“二道贩子”,相互之间爱比票子、车子、房子,这怎能守住祖辈们辛苦打下的“紫砂第一村”这块金字招牌?为掐断这一苗头,村干部们集中商议,积极参与优秀村庄宣传语评选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响应,村里的“秀才”们都绞尽脑汁交上了答卷。通过公示和投票,最终“寻壶江南,问陶西望”这一主题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成功获得一等奖。优秀村庄宣传语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守护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引导村民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周铁镇下邾村、张渚镇祝陵村等一批村庄都紧贴各村实际,用短短数语全力展示自身积极向上的村风村貌和历史文化。他们还在本村内以合适的载体展示宣传语,形成各自乡风品牌,引导村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倡导文明家风、乡风,培育文明风尚。
一村一文化 增添乡村魅力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一直是个难题。我市通过打造“一村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留住了乡村的传统文化和记忆,让乡村变得更具魅力和活力,也让村民们生活得更体面、更有责任感。
徐舍镇仇圩村活跃着一支丝弦队,演员们平均年龄超过75岁,他们走南闯北,不断向外展示宜兴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去年无锡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这支丝弦队的演出乐惊四座。队长钱红庄说,要不是借“一村一文化”的东风去抢救整理,丝弦可能已经“断弦”了,现在镇里、村里都很重视,他们更有信心把这一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年轻的村民加入演出队伍,使他们在建设幸福新农村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为老百姓营造一个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家园。高塍镇梅家渎村将有百年历史的梅氏、蒋氏等宗祠进行修缮保护;徐舍镇鲸塘村再现老街优美风貌,挖掘鲸塘青狮、车水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成为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传统文化的阵地。各村干群纷纷表示,自活动开展以来,村民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意识、集体观念、道德责任感都明显增强了。
乡村文明风 赢得发展机遇
无论是乡村的环境之美,还是构筑乡村多彩的文化生活,最终目的是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而乡村产业的发展,则在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位于湖氵父镇的张阳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之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村村民开山取料、办矿采石。多年的无序开采,直接导致了山体及其植被被严重破坏。随着文明新风吹进这一小山村,张阳村以生态换取发展的采矿史画上句号,广大农户携手发展旅游观光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年销售苗木收入达1.2亿元,年接待观光旅游人数约60万人次。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庄以“文明乡风沐农家”活动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一批有推广和消费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为他们创造了新的增收渠道。其中,张渚镇南门村弘扬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徐舍镇美栖村做实做深美文章,历史文化彰显、村庄面貌提升后,投资者纷至沓来;丁蜀镇双桥村村民世代做壶,该村抓住这一机遇,做优紫砂文化,倡导诚信紫砂,赢得了市场青睐。
以上就是易壶网整理的关于”“的相关介绍。
来源:易壶网-宜兴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www.yipot.com/article_cat-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