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国洪 独具匠心的“紫砂人生”
易壶网资讯:
申屠国洪 独具匠心的“紫砂人生”
申屠国洪,艺名雨石、申屠一塑。祖籍桐庐县凤川街道。
吴秋平紫砂壶《三足逸泉》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会员,一级雕塑师,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南师大工美本科。
作品常发表于《茶与壶》、《紫玉金砂》、《桥》、《七彩云南》、《杨子晚报》、《慧行天下》等权威刊物。其精品佳作常被海内外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与展示。艺术成就与传略被载入《当代紫砂群英》、《当代名家精英大典》、《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名人集》等数十部典籍中。
1996年,被收录《中外名人辞典》;
1998年,被授予“当代百名优秀文艺家”称号;
2001年,成为“世界艺术家联合会”正式会员;
2009年~2013年,与其妻先后被江苏广播电视台授予“最具影响力的制砂雕塑家”及“紫砂艺术名家”的称号;
2011年,成立“我家陶艺”研究所,目前在江苏省宜兴市从事紫砂茶具、陶艺雕塑的造型设计与制作。
紫砂如人,可赏,可读,亦可品。
翻开《申屠国洪紫砂作品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折射出创作者的紫砂人生:从当初将美术作为最大兴趣的小男孩,到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工。然后远离家乡,勤奋求学,在不断地努力中,申屠国洪终于在宜兴站稳脚跟,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兴趣为师 木雕助力起步
与申屠国洪会面的场所,约定在了一间充满文雅气息的茶艺馆中。他笑称,喜欢这样的环境,与自己最为熟悉的紫砂茶具为伴,让他感到轻松自在,能更放松对话。
温文儒雅、为人处事低调、谦和,这是申屠国洪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每一件紫砂作品却又是那么张驰有力、夺人眼球。当问及如何走上紫砂制作之路时,他平静地回答道:“兴趣使然。”
申屠国洪的老家在凤川街道潇源村桃岭自然村,从小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把玩父亲放在家里的雕刻工具,自己学习如何雕刻图章、图案。“当年生产队成员领取工资都需要在花名册上盖上属于自己的私章。那时候我才十多岁,自己的私章就是自个儿雕刻的,并且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凡是有想刻私章的都找我帮忙刻制。”作为家乡老教师的父亲也不会刻意引导他一定要做什么,只是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一路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
“奶奶是地主,由于历史原因,我初中毕业之后便没能继续上高中。”申屠国洪说,虽说学习的机会非常渺茫,一度在家务农,可是他的心中依然梦想着自己能接受关于美术、雕刻的专业教育,学习更多的技术。
1975年,当时的三源人民公社要选拔两名具有一定美术雕刻基础的人员,前往杭州木雕工艺厂学习木雕工艺,这样的机会对于申屠国洪来讲,可谓千载难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能获得去杭州学习的机会,是我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申屠国洪回忆道,也正是这一次赴杭州学习的机会,让他今后的人生轨迹开始转变。
对于这次学习的机会,申屠国洪非常珍惜。在杭州木雕工艺厂学习木雕工艺的两年时间内,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收获满满。回到家乡后便决定和妻子钟存玉一起经营木雕小作坊,雕刻木雕工艺品以及来自杭州食品厂大量的月饼磨具,埋头与大山深处,真正靠自己的手艺创造更好的生活。
因为兴趣,而坚持不懈;更因为梦想,他努力前行。
上海求学 感恩名师指引
从木雕到紫砂,申屠国洪的艺术之路似乎过于跳跃。然而,在他看来,两者都有着艺术的主轴,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申屠国洪的紫砂之路,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次上海之行。“我有亲戚在上海做生意。那年春节,我和家人前往上海拜年,无意间得知上海美术学院登报招录20余名有雕刻技艺的学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跃跃欲试,但报名条件中的户口限制(必须是上海本地户口)却成了横在他面前的鸿沟。虽说当时已改革开放,上海也算得上是思想开放和自由的地方,不过要突破这一道“本地户口”的难关,申屠国洪的心里也是没底。
最终,他幸运地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导师,时任上海美术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著名陶艺家李游宇。在简单的碰面与交流之后,申屠国洪谦逊的为人、沉稳的性格,艺术的潜力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和美院其他的老师、教授研究之后,决定给他一次机会,参加考试。机会来临,就要牢牢把握,可是考试现场却让申屠国洪大跌眼镜。
“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泥巴,我是做木雕的,没接触过这样的东西,当时就傻眼了,心里也没了底。”申屠国洪回忆道。当时的入学考试是现场手工操作题,按要求做一件紫砂作品。可是对于长时间制作木雕的申屠国洪来说,眼前“软巴巴”的东西确实让他有些不适应。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他从木雕和泥塑之间找到共同点——都需要造型。最后,他很顺利地完成了手工操作。由于成绩优异,作品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所以破格录取为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并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拜师学艺”之途。
“木雕,是在一块木头上一刀刀雕刻出花样,是一种‘减法’;陶艺,是用泥巴一点点往上添加,叠加成一件精美的作品,这是一种‘加法’。”加与减之间,申屠国洪靠着自身努力将其融会贯通。
在进校后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布置每人完成一个观音佛像。烧窑结束后,成品出炉前,他自己都没有把握,到底能不能成功。“当时好几位同学的作品在出炉后都破裂了,没想到我的观音佛像成功了。”当时他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一件作品也赢得了不少客商的赞许。
在美院学习的日子,申屠国洪每天除了吃饭、休息之外,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学习上。付出总会有回报,在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中,申屠国洪完成了他入学以来自己最满意、也赢得老师认可的作品——《狮子狗》。
“狮子狗的整体造型像狮子,但却是一只狗,造型的图纸由老师亲笔描绘,20多位同学每人独自制作,这一对比之下实力与潜力就一目了然了。”申屠国洪说,狮子狗的制作过程中,最难的就是要把它身上的毛发做得栩栩如生,还要保证视觉上的流畅感,脸部的神态还要尽可能逼真。这可是细活儿,没点儿耐心可不行,申屠国洪花了20多天才完成。
作品制作手艺越来越成熟的申屠国洪却在此时接到了老师给他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开模。
细心耐心 学习开模技艺更精
开模不是一项简单的工艺。当时,上海美术学院内完全掌握这门技术的人寥寥无几,因此学校经常高薪聘请上海历史博物馆专业的老师前来开模。
开模的老师需要两位助手,李游宇便推荐申屠国洪夫妇前去。“上任”前,李游宇嘱咐他俩,开模是做泥塑必不可少的技术,一定要一边做一边学,争取将这门技术学到手,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应着老师的嘱咐,担任助手后,他俩一方面认认真真做好老师交代的工作,一方面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个动作,以及牢记开模过程中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要素和诀窍。下班后,俩人便利用空闲时间,互相交流讨论自己一天所学习的心得体会。那段时间,每晚睡觉前回忆一遍老师的开模过程,成了申屠国洪夫妻俩共同的习惯。
细心加用心,让申屠国洪夫妇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没过多久,李游宇便让他俩自己开一个模,看看能做到哪个程度。面对考验,他俩静下心来,仔细回忆每一个步骤与要领,一步一步将模子制作出来。
“不错!”这是李游宇见到模子时说的第一句话,虽然模子存在一些瑕疵,但整体质量还是很高的。老师的肯定给了申屠国洪夫妇极大的信心。从那以后,学校设计组设计出来样品的开模工作都交给了他们俩。
后来,开模的活儿基本由妻子负责,而申屠国洪则将更多精力放在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上,两人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上海美术学院的生活对于喜爱艺术的申屠国洪来说可谓如鱼得水,他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花在了紫砂工艺的研究上,平时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在别人眼里,这样的生活不免过于乏味,但对他来说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既充实又富有乐趣。那时候,他常会想,若是一直能在学校里工作,或许是自己最理想的生活了。
90年代初,用电非常紧张,而学校里用来烧制紫砂的窑为电窑,时常因超负荷用电而引起跳闸。为了缓解用电压力,李游宇便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部队里找了一个场地,将学员们都调了过去,并在那开设了一个电窑,继续研究紫砂的造型设计工作。至此,申屠国洪在上海美术学院的学习生活画上了句号。
转战宜兴 紫砂之路越走越宽
换了场地后,紫砂工艺的研究不再受电力的影响,班级学员们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加大了陶艺制作的比重。在美院导师带领下的一部分学员与宜兴紫砂三厂、五厂合作,并与五厂合作组建了汉光陶艺社。
宜兴紫砂三厂与五厂是宜兴出口紫砂器具的“大户”,每个月都有数个货柜的货物从厂内运往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与紫砂厂合作紧密,并且加大了作品生产比重,对整天“泡”在工作上的申屠国洪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与商家频繁的接触,则能更好地了解顾客的喜好,制作出更受欢迎的作品,从而增加收入。
那时候,申屠国洪的月工资超过了1500元,有同学打趣地说:“你的收入估计比县委书记还要高。”
有一天,在出门购买生活用品,就快要回到住所时,身后有人拉住了他。仔细一看,竟然是紫砂三厂的厂长和业务员。原来,在多次的合作过程中,三厂的领导对申屠国洪的设计、打样能力以及妻子的开模技术都非常佩服。由于申屠国洪夫妇醉心于紫砂研究,平时又很少出门,苦于无处接洽又不好直接上门“挖角”,他们便只好在附近的旅馆住下,耐心等待“偶遇”机会,而这一等就是数天。
那时,轿车还是个稀罕物,为显诚意,三厂领导特意租用了轿车,准备将申屠国洪夫妇迎回去。
看着诚意满满的三厂领导,申屠国洪心里却犯起了嘀咕。去企业工作,能够让自己进一步把握紫砂市场的动向,设计出更受顾客喜爱的作品;但若自己离开陶艺社,又如何报答李游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呢?
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之路,一边是恩重如山的导师,如何选择让他倍感纠结。在经过数个不眠之夜后,他主动找李游宇说明了情况。
知徒莫若师,李游宇知晓申屠国洪是真心想去,并未阻止,而是让他就大胆的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怀着对恩师无比的敬意,申屠国洪夫妇更为用心地完成了手上的工作,随后登上了前往宜兴的路。
拜师学艺 紫砂印证人生幸福
在紫砂三厂的日子,申屠国洪的业务水平飞速提升。所有客户到厂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他碰头,讲述产品的要求。而频繁与客户交流,也让他的沟通能力进一步加强。
工作是辛苦的,紫砂三厂的主要客户为台湾客商,他们对产品的要求很高,经常需要修改。同时,工厂又招收了一百多名学员,由申屠国洪夫妇进行手把手的技艺传授。因此,他俩时常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连坐下来好好吃个饭的时间都没有。尽管如此,他俩仍觉得十分开心,对他俩来说,能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为之奋斗,是最幸福的事。
可惜,因煤窑带来的环境问题,宜兴政府决定从严整治,紫砂三厂被要求体制改革。
之后,原三厂领导与企业家朱锡南在丁蜀镇重新组建了宜兴艺陶雕塑艺品有限公司。也就是从那时起,申屠国洪更注重钻研紫砂陶艺与紫砂壶制作。
要想学得好,离不开名师指导。厂地选址在丁蜀镇,是宜兴紫砂制品生产与发展的核心地带,陶艺创作百花齐放,紫玉金砂更是享誉世界,镇内有不少制作紫砂壶的大师。经过一番斟酌后,申屠国洪决定拜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丽君夫妇为师。高丽君夫妇见他热爱紫砂,人品又好,便爽快地收了他为徒。
“严”是高丽君夫妇教人的准则,其要求徒弟在制作紫砂壶时必须专心致志。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这对于做事一向认真的申屠国洪来说是“常态”,于是他很快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凭借之前对紫砂工艺的研究,加上高丽君夫妇悉心指导,他进一步提升了制作紫砂壶的制作技艺。
除了刻苦钻研技艺,申屠国洪还积极储备文化知识。通过自学途径,考取南师大工美本科。2011年还参加首届清华大学陶艺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进修。在朋友与老师指点下,他从2004年开始准备职称考证,在之后的10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取得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上海求学、宜兴创业,虽身处他乡,但申屠国洪始终心系家乡。如今,作为紫砂壶大师的他,正想方设法,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反哺家乡。在他看来,桐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若是能融入文化元素,势必锦上添花。
不久前,申屠国洪回到桐庐,与几个好友商量,打算以举办沙龙的形式,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交出一份多年学习、创业的卷子。一来让紫砂技艺得到传扬,二来可以助力家乡旅游业的发展,而这也是他一直想为家乡所做的事。
记者手记
在采访申屠国洪之前,对于紫砂作品的创作记者了解并不多,而对于这位在宜兴奋斗十几年的桐庐籍紫砂大师,更是鲜有知晓。在这次深入采访之后,申屠国洪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和申屠国洪的发迹之路,不谋而合。
申屠国洪的发迹之路,并没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可以说简单的只能用两个字概况,那就是“勤奋”。从兴趣使然到勤奋求学,申屠国洪都在坚持着一件事,就是如何将自身的紫砂制作技艺不断提升。在当代,要沉下心来刻苦专研并非易事,外间的诱惑之多,难以让人能够轻松获得成功,申屠国洪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值得人们学习的事例。
在与他的交流中,不难看出他与他的家人,都把紫砂技艺的研究升华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申屠国洪在小时候就受到了来自父亲的引导,而已为人父的申屠国洪,更是把这一“潜移默化”传承了下去。如今,大女儿虽然有了自己的工作,可是当年与父亲一起合作的作品《亲》,依旧是全家的最爱。申屠家的小儿子,更是走上父亲当年的求学之路,只是这一路有了父亲、母亲的引导,学习氛围更佳,成就也必将充满无限可能。
申屠国洪的“紫砂人生”,独具匠心,所展现出来的工匠精神,更显现出了当代春江儿女的不凡!
以上就是易壶网整理的关于“申屠国洪 独具匠心的“紫砂人生””的相关介绍。
来源:易壶网-紫砂知识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www.yipot.com/article_cat-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