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鸿山遗址附近出土一把时大彬紫砂壶
易壶网资讯:
无锡鸿山遗址附近出土一把时大彬紫砂壶
近日,在毗邻无锡鸿山遗址的明清平民墓葬中,罕见地出土了一把宜兴明代制壶名家时大彬壶。时大彬,字少山,生活于明万历到清康熙年间,为宜兴制壶史上的一代宗师。

朱鸿钧《石瓢》
他的壶在当时就极为著名,有“千奇百状信手出,宫中艳说时大彬”之誉,并被推崇为“壶艺正宗”,后人称为“时壶”。特别是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很有研究,善用各色陶土或在陶土中掺缸土制作,紫泥中带有白点,而壶盖一经合上,随手拈盖提起,壶身不坠。明人的饮茶习惯由煮砖茶改为沏泡散茶,紫砂壶在明万历年间进入宫廷,“时壶”当属首位。也是从时大彬起,宜兴紫砂茶具渐趋成为当时之世重金竞逐的宝玩。此次出土的时大彬壶,通体呈砖红色,器形较大,壶盖、壶嘴、壶把缺失,壶底局部呈黑色,有疑似使用痕迹。壶底落款“时大彬于眄柯阁制”。据史料记载,时大彬曾被聘至吴家的朱萼堂“坐艺”,而吴氏旧居原址在宜城西庙巷,宅东建有一楼,称“太仆楼”,厅上悬“眄柯阁”匾额一块,系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现藏于我市博物馆。
与在宜兴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代紫砂碎片对比,此壶泥料属于标准的明代常用泥料,结合壶底部落款,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认为此壶可能为时大彬早年作品,器形独特,更像是煮茶器。因壶身残缺,且遍寻墓地不见缺失部分,而时大彬制壶极认真,稍不满意,就敲碎弃之,因此也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痴迷“时壶”,去世后家人觅得“时壶”残件用以随葬。
以上就是易壶网整理的关于“无锡鸿山遗址附近出土一把时大彬紫砂壶”的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