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意长 ——宜兴市双拥工作纪事
易壶网资讯:
军民鱼水情意长
——我市双拥工作纪事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意长。在宜兴这块热土上,地方为部队办实事,部队主动反哺地方,军地双方融合互助,齐头并进。在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氛围中,我市已连续7次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城,目前正在全力冲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拥军实事温暖兵心
“感谢地方的关心,前段时间要不是因为堤坝和排灌站全部改造到位,我们基地很可能受到汛情影响。”7 月23 日,在73031部队农副业基地,基地官兵向前来走访的我市领导表达了真挚谢意。
73031 部队农副业基地是以养鱼为主的后勤农场。该基地的排灌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服役”时间较长,机器逐渐老化,为汛期排水工作带来了隐患。同时,该基地有一段长3公里的堤坝,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多处坍塌。市领导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进行专项招标,拨款近50万元,对农副业基地排灌站进行了全面改造。市政府下达援建要求后,市水利农机局第一时间到现场勘查堤坝,按照水利建设特点,投入500万元分期施工,重新修建堤坝。今年,虽遇到了罕见汛情,但完善的排灌设施及坚实的堤坝让战士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每年“八一”、春节前夕,市双拥办都深入各部队驻地,了解部队需要地方政府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市委、市政府。现已先后为部队解决了子女上学、营区周围环境保护、供电、用水、道路等诸多重大事项。一系列实打实的服务举措,为部队后勤社会化提供了强大保障,也温暖了驻宜战士的心。在政府关爱的同时,百万陶都人民也给予驻宜官兵家人般的温暖。每年春节前,我市都要安排10个省级示范社区的书记走进武警8692 部队新兵连,和新战士一起聊家常、包饺子,提前陪新战士吃年夜饭;端午节前,20余名社区大嫂自备食材,到驻宜武警8694 部队“红军一连”,为战士们包粽子……
倾情服务为民解忧
6 月27日起,杨巷镇迎来强降雨过程,连日降雨使部分圩区水位持续升高,镇龙村金和圩圩堤发生险情。得知这一情况后,驻宜官兵主动向市委、市政府请缨,要求到一线支援救灾——“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一旦有需要,我们可以立即奔赴现场!”
面对自然灾害时勇于承担,在服务地方建设时,驻宜官兵也紧扣地方发展脉搏,积极投身“第二故乡”的建设。太湖蓝藻治理是我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件大事,社会各界对蓝藻治理都非常关注。成立于2013年的江苏紫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合作,探索用竹柳来吸收蓝藻,期待使用这种良性生态模式治理太湖。但由于该公司用工短缺,竹柳种植存在困难,武警8690部队得知该消息后,主动联系并安排下属的武警8693部队与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并建起“太湖蓝藻治理实验基地军民共建点”,在每年竹柳种植季节无偿予以人力支持。
长期以来,特殊时期的抢险救灾、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山林防火、暑期学生军训等,驻宜官兵从不推脱,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着自身与百万陶都人民鱼水相亲的真心与决心。
军地互助心手相连
武警8694 部队全营300余名官兵有两个共同的“孩子”。他们是宜城街道唐公社区的居民,两人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由于家庭极度贫困面临着失学。2013年,在唐公社区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时,该部队发动全营官兵每人每月从津贴中拿出5 元,资助这两名贫困学生,并承诺一直帮助他们至大学毕业。
为了加深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驻宜部队每年都自发组织多种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敬老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义务就诊、修理家电、理发、陪老人聊天、帮助困难家庭等。2010年以来,已累计出动兵力2000 余人次,捐赠救助资金累计达3万余元。武警宜兴消防大队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爱心圆梦”贫困助学活动,长期为贫困学生提供学习用品及学杂费。
在驻宜官兵为宜奉献的同时,我市也不断建立完善驻宜官兵的各项保障机制:建立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机制;全面实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举办退役士兵就业招聘专场;建立抚恤、优待、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0年以来发放“三金”累计达2亿余元;建立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落实慈善医疗救助工作意见》,指定10家优抚对象就诊定点医院,除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结报待遇和其他政策给予的救助金以外,慈善会再给予本次住院总费用10%的救助,2010年以来下拨门诊医疗和医院补助费1500 余万元。全民拥军新风尚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们对第二故乡更添深情。
来源:易壶网-宜兴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www.yipot.com/article_cat-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