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发展“助推器” “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
易壶网资讯:
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发展“助推器” “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
□目前,我市已拥有电线电缆、环保装备和非金属材料3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环保、电光源、工业陶瓷、软件产业和视觉媒体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6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乡镇。
□我市已与德国、荷兰、芬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重点科技合作项目,陆续落户宜兴。
日前,宜兴日报社记者从市科技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亮点频闪:新增无锡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2家单位获评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5家,复审32家……一系列数据表明,“‘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行业排头兵’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近年来,为找到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我市从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着眼,从建设科技创新载体着手,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发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1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5%;全社会研发投入38.17亿元,占GDP比重2.97%;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94人。
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人才强企”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陶都英才”工程、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的意见》等扶持政策,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今年,我市又制定了“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行业排头兵”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培育一批行业内创新创业“排头兵”,深入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提升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能力。
同时,积极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凭借各级各类园区的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结合主导产业和重点规模企业的需求,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级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百家,全市大中型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分别达96.49%和99.54%。与此同时,我市还坚持开展“企业家高校行”“院士专家宜兴行”等政产学研对接活动,每年新签订的校企合作项目超百项,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电线电缆、环保装备和非金属材料3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环保、电光源、工业陶瓷、软件产业和视觉媒体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6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乡镇。
推进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也是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大举措。今年3月,高塍镇的江华集团与韩国LG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LG集团水处理膜技术授权企业。其实,这已不是江华集团第一次与科技“巨人”合作。早在2013年,该公司便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合作,推进水处理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正是有了与魏兹曼研究院的良好合作,让我们的技术水平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为我们赢得更多国际巨头的青睐增添了筹码。”江华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天佐深有感触地说。和江华集团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宜兴本土企业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无缝对接。目前,我市已与德国、荷兰、芬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重点科技合作项目,陆续落户宜兴。
以上就是易壶网整理的关于“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发展“助推器” “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 ”的相关介绍。
来源:易壶网-宜兴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www.yipot.com/article_cat-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