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庭农场主的苦乐观
易壶网资讯:
一位家庭农场主的苦乐观
军琪生态种养家庭农场场主马军琪有一座右铭:“种田的怕苦种不好田,打工的怕苦打不好工,养鸡的怕苦养不好鸡。”这座右铭,让他有了一双粗糙的手,一张黑不溜秋的脸,也让他拥有了一个平均日产1吨鸡蛋的养鸡场。5年前,在一次亲朋好友的聚会上,当时40岁出头的马军琪半斤酒下肚,抻了抻脖子,壮了壮胆子,郑重地宣布:“我要创办家庭养鸡场。”他的话音刚落,就似乎有股鸡粪臭席卷全桌,在场的所有人“掩鼻”反对:养鸡臭烘烘的,这不是自讨苦吃吗?马军琪没有得到一票的支持,灰头灰脸回到家,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养鸡光是闻闻那鸡粪的臭味就够人受的了,这养鸡场还办不办呢?他知道,要办养鸡场,首先要过得了“苦”字关。
没过多久,在徐舍镇烟山的一片荒地上,马军琪办起了一个规模化、现代化的养鸡场,并以自己的名字“军琪”命名。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上,虽然马军琪没有得到一票支持,但他用自己的“苦乐观”坚守着自己的选择:“苦乐”这个词在人生中永远连在一起,苦的后面是甜,甜的前面是苦,人生有苦才有甜。养鸡的确苦,可没有这个苦,哪有一个个鸡蛋摆上千家万户餐桌这个甜呢!他原本在烟山一带修理汽车,现在转行创办家庭农场,希望以自己的辛劳在农村这块土地上另创一份事业。办养鸡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这就是他的事业。
养鸡场办起来了,马军琪大小算个老板了。有人说,老板不需要动手,只需要动嘴。可马军琪在与妻子陈俊英商量招收多少工人时,硬要把自己也当作一名工人看待。他说:“咱办的是养鸡场,需要的是真刀真枪干活的人。我在鸡场门口一站是老板,走进鸡场就是干活的工人。”其实,他的心里另有“小九九”:养鸡存在的风险多,弄不好就会亏本,能少用一人就少了一人的开支,自己千万不能摆老板这个谱。听了丈夫这番话,在宜城一家超市上班的妻子也作出了决定:辞去超市的工作,到场鸡来打工。就这样,养鸡场总共6名工人,而马军琪、陈俊英夫妇倒占了两个名额。
马军琪当真是一等一的干活好手,他手上的老茧在不断增厚就是见证。他和妻子吃住在鸡场,工人下班了,他不能下班,临睡前还要进鸡舍转一遍;半夜里还得让闹钟把自己“吵”醒,再进鸡舍看看是否有啥情况。早晨5点钟不到起床,穿好衣服的第一件事就是进鸡舍,一天的活开始了:喂鸡、清理鸡粪、加工饲料、拾鸡蛋、送鸡蛋……一天24小时,他除了睡觉是躺着的,其他时间几乎都在“运动”。强将手下无弱兵。老板肯吃苦,工人也个个肯出力,大家都使出浑身的力气干活。工人们说,是老板这个头带得好。
“一个人只要肯吃苦,就不怕没饭吃;一个人要创业,就必须得吃苦。”马军琪把自己“苦乐观”,还灌输给了自己的儿子马铖。受父亲这一“苦乐观”的影响,正在南京工程学院读书的马铖,每到放假回来,也跟父母吃住在鸡场,“变身”鸡场工人,一脚踩在鸡粪上,同样是眉头都不皱一皱。对此,马军琪得意地说:“老子要的就是一个不怕吃苦的儿子。”
每天有1吨左右的鸡蛋从军琪生态种养家庭农场送出去,走进千家万户;每天有3万多只鸡,齐刷刷地接受“马司令”的检阅,这就是马军琪经历艰苦创业后的收获。如今,已走过艰苦创业初期的他,还把自己当作一名伙计,在鸡场里“一个萝卜顶个坑”地干着。他心里很清楚,像他这样的家庭农场风险大、利润薄,要想生存、发展下去,永远都不能丢了“以苦为乐、以苦创业”这一人生法宝。
以上就是易壶网整理的关于”一位家庭农场主的苦乐观“的相关介绍。
来源:易壶网-宜兴新闻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www.yipot.com/article_cat-24.html)